绿色建筑该向传统民居学习些什么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提出“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时隔半个多世纪,于2016年2月21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提出了新的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意见》为我国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建筑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毫无疑问,大规模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节能标准,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集成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全面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相关开发企业在具体的地产开发实践中多做研究,多向当地传统民居学习被动式绿色节能技术,在投身绿色建筑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特性和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复制某些绿色建筑技术或产品。”7月22日,在由广东省江门市房地产行业协会主办、广东骏贤集团有限企业承办的开平碉楼学问与绿色住区发展研讨会上,原建设部副部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会长宋春华的这番论述,引发与会代表对“绿色建筑该向传统民居学习些什么”这一话题的高度关注。
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从2013年国办发1号文《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到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要达到50%”,再到2015年1月1日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我国政府层面推行绿色建筑的决心越来越强、力度越来越大。在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行业市场规则的同时,更把绿色建筑行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绿色建筑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相关实践也越来越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透露,我国从2005年就开始推广绿色建筑,截至2015年,我国绿色建筑累计面积已达4.6亿平方米,通过认定的绿色建筑项目3900多个,虽然在建筑总量中占比很低,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机制。
“现实中,不少项目的设计只是简单复制某些绿色建筑技术或产品,在宣传上也是片面地将某项建筑技术或产品直接与绿色建筑概念相挂钩,导致出现了部分项目的标签化、伪绿色倾向。尤其是一些开发建设者生搬硬套引进绿色建筑技术,反倒使建筑造价增高很多,并不实用。”一位与会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因地制宜始终是绿色建筑的灵魂,真正的绿色建筑都应结合本土实际,从来都不具备大规模、一刀切复制的可能性。
针对这一点,广东骏贤集团有限企业董事长冯锦麟深表认同。在长期致力于绿色康居示范小区和绿色建筑开发建设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广东省开平市本土气候以及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特点,冯锦麟和他的团队就“骏贤居”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并不断通过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骏贤居’项目原本通过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方案评审,但在方案落地过程中,大家发现其中一些标准并不符合当地实际条件和居民的生活习性,为建设能够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的绿色建筑和康居小区,这才多次修改规划设计方案。”冯锦麟表示,不光是绿色建筑实践需要因地制宜,其他很多有关地产开发的前沿理念在落地过程中都得讲究因地制宜原则,一旦照本宣科、盲目复制,结果必然欲速不达。
多向传统民居学习绿色技术
事实的确如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也一致强调,眼下正在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切忌为了绿色而绿色,不顾具体实际。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应该是被动式的,即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可适当应用一些现代绿色技术,但千万不要刻意去套用。
“其实在如何科学合理运用绿色技术问题上,各地的传统民居早就为大家做出了榜样。以开平为例,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世界学问遗产名录的碉楼跟古村落,在如何实现建筑的绿色舒适节能上就给了大家很多启发。”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引导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原副总裁张军表示。
碉楼跟古村落究竟有哪些绿色技术能给大家以启发?为一探究竟,在冯锦麟的建议下,本报记者跟随专家先后两次分别深入开平碉楼跟古村落、骏贤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试图通过同时走访当地的传统民居和现代建筑,在新旧对比中找到绿色建筑如何精准落地的些许路径。
在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自力村碉楼群和百合镇的马降龙碉楼群,本报记者看到了由当地华侨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数十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及传统民居。它们不仅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学问与西方建筑学问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建造上更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本地建筑材料和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尽管夏季南方的天气十分闷热,但当大家走进这些碉楼跟传统民居时,里面虽然没有配置空调等现代化调温设备,但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由阵阵流动的空气所带来的舒畅。
“大家之所以在碉楼和传统民居里感到凉快,就是因为之前的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懂得充分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手段保证了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包括自然采光等事关绿色建筑技术的多个方面,在我国传统民居的建设上其实早有探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企业顾问总建筑师赵冠谦分析表示。
相比这些传统民居里的绿色节能实践,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建筑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地域性、当地资源可获得性,以及气候、学问等特征,几乎是千篇一律去大规模复制某类绿色建筑产品或技术。对此,原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副司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建议相关从事绿色建筑实践的开发企业,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地传统民居里的绿色元素,从这些传统营造工法中汲取技术营养,并把它们合理反哺到绿色建筑实践中来。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原副总工程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住宅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克放也进一步分析表示,真正的绿色建筑应该建立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之上,在从事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多从传统民居中取经,坚持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同时还需充分结合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学问、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